“孔明≠諸葛亮”折射教育之殤
發(fā)布時間:2011-09-22 01:01:04瀏覽次數(shù):2286
上海作家葉開的女兒喬喬今年上小學三年級,一次遇到一道題目,問誰是三國時期最足智多謀的人。剛看完《三國演義》彩圖本的喬喬,欣喜而自信地寫下:“孔明和龐統(tǒng)”。答案得到古典文學博士媽媽的認可。結果,語文老師說錯了,標準答案是“諸葛亮”。(12月15日《中國青年報》)
看到這樣的教育方式,可能許多人會發(fā)笑。但這便是典型的中國教育模式。老師解釋說,在小學階段答案只能寫諸葛亮或周瑜,寫孔明也算錯。我想,老師指的是教材標準答案,學生“偏離”標準答案,老師便判錯。
千百年來,中國的教育,是一種“我說你聽”式的教育,老師告訴你的東西,你只需死記硬背,也就“學”會了。如果“我說你想”、“我說你也說”,那就不對。學生“想”,也要按要求去“想”,按照別人的“想”來“想”。學生的答案和老師不一致,就不正確。
盡管我們也在標榜現(xiàn)代教育,但實際上離現(xiàn)代教育還有很大差距,倒是距離傳統(tǒng)的教化式教育非常近。這樣的教育,往往都是在告訴你“正確的東西”,不需要你思考“不正確”的東西,或“異端”的東西。于是,鬧出“孔明不是諸葛亮”的笑話。
“孔明不是諸葛亮”,如果僅僅只是笑話也就算了,可怕的是,這是教育原則,是按照教育原則實施的教育方法,這就會阻礙未來中國人的智慧發(fā)展。當外國都在大力推進創(chuàng)新教育,不斷啟發(fā)學生思考質疑的時候,我們卻繼續(xù)堅持標準答案式的灌輸教育,扼殺中國學生的思考天性。這樣下去,我們靠什么來贏得未來的世界競爭?
現(xiàn)代教育是一種心靈啟迪和開發(fā)教育,許多情況下,學生是不是擁有正確答案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學會思考、質疑和創(chuàng)新。會正確思考質疑的人,他們自己會找到正確答案。